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区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 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人民富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新宁夏具有决定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宁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区教育发展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职业教育发展等多项工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成为教育工作的亮点。全区82%以上的县(市、区)实现了教育强县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职业教育异军突起,民族教育实现新突破,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国民教育体系日臻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投入机制日益健全,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和数以百万计的劳动者,实现了“有学上”的目标,正在向“上好学”的目标迈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人民生活方式的加快转变,给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挑战。依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推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和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紧迫、更为重要。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区教育事业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的需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与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山川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职业教育发展任务依然繁重,学前教育发展任务艰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亟待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素质教育水平需要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增强教育发展活力迫切需要加大力度。
宁夏的发展,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建设更高质量的国民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完善的终身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实现全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创造全区各族人民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部分 战略目标
第一章 建设教育强区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宁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遵循教育规律,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区,为推进宁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撑。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育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创新。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推广改革成果,着力化解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促进公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重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向中南部山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和民族中小学校倾斜,完善资助覆盖困难群体就学的政策体系,加快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提高质量。确立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着力推进教育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从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
(三)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强区目标。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进入人力资源强区行列。
——实现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全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1%以上;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小学六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全区劳动力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广泛开展继续教育,巩固提高扫盲成果,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全区各族人民享有接受均等教育的机会。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山川、城乡、校际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教育惠民计划深入实施,资助政策全面覆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受教育权益得到保障。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努力扩大优质学校教育资源,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技术装备特别是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发展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较大满足,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各类教育发展的活力明显增强,效率显著提高,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与学校自主办学的协调机制不断健全,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公共教育投入机制更趋完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
——基本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内容不断丰富,社区教育普遍开展,办学机制更加灵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相互贯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50%,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实现富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实施教育移民工程,教育发展与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生态移民、沿黄城市带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适应,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各类教育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协调,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技能致富”计划实施成效显著,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
中长期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第二部分 主要任务
第二章 基础教育
(四)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纳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学前教育体制,实行以县为主,县、乡(镇、街道)共管,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体制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实施县、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支持每个县建1—2所标准化骨干幼儿园、每个乡镇新建或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闲置校舍改建1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兴办幼儿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切实规范民办幼儿园。教育、民政、住房与城乡建设、卫生、物价等部门要履行各自职责,形成对学前教育管理的合力,提高保教水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注重幼儿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和智力开发培养,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继续推进自治区级示范园创建活动,到2020年,自治区级示范园达到160所以上。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督导,建立学前教育质量科学评价体系。
(五)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宗旨,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农村教育和城市薄弱学校为重点,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义务教育办学差距,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宁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县域内师资、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协作机制,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学校互助建设;加快城镇学校扩容改造,增加城镇义务教育资源,解决县城以上学校的“大班额”问题;进一步完善自治区普通高中示范学校和县(市、区)所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薄弱初中学校制度;促进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管理精细化、课程教学规范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反映义务教育均衡状况的监测体系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查制度。全面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要在经费投入、管理机制、质量提升、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提供充分、有效的制度保障,保证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确保每位适龄儿童少年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化解“择校”问题。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电子档案管理及动态监管网络平台,建立“控辍保学”专项督查制度、通报制度和问责制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普及程度等指标稳中有升。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保证每一所学校开齐开足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课程。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到2017年实现基本均衡目标。
(六)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继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断提升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确保201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7年达到90%,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相当;到2020年达到91%以上。普通高中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完善选课制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监测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支持普通高中学校立足学校传统和优势,在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体育与艺术、校园文化、民族经典等方面特色化发展;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到2020年使自治区一级示范普通高中达到12所,二级示范学校35所;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高中教育;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多样化,支持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
(七)重视特殊教育发展。强化政府在特殊教育发展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增加特殊教育投入,逐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实施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建立覆盖全区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将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全区特殊教育教科研、师资培训基地,成为我区特殊教育的窗口学校。提高市、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装备水平。对于偏远农村要做好随班就读工作,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教育,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加大特教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岗位补助津贴,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第三章 职业教育
(八)加强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切实强化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强化基础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职业教育适应我区跨越式发展需求。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12万人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5万人以上。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融合、适合终身教育需要的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整合农、林、水、牧、扶贫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效益。
(九)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发挥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辐射作用,推进地级市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国家和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到2020年,再建1—2所高水平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0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30所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使之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积极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使我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整合入驻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内院校基础设施、师资、设备等资源,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大力加强职业教育集约化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共赢。积极实施好国家“推进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和 “扶持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建设”计划,以校企合作促进宽领域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企业成为实验实训的阵地之一。
(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保险制度。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学历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促进教育与就业的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凡农村户口的中职学生,经本人同意,户籍可转为城镇户口。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使初中毕业未升入普通高中和高中毕业未升入普通高校的学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
(十一)注重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优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集约化办学,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学校教育与岗位技能需求对接。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到2020年,再建设25个高职骨干专业、35个中职骨干专业。加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职业教育评估体系建设,开展职业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加快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建设,到2020年,自治区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突出职业教育的课程特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技能。
(十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引导职业学校面向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技能型人才“订单”培养,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覆盖面,积极为我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富民为主题,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民生改善。职业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民、新生劳动力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适应城市化发展趋势,做好农村转移人口培训;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对退役军人、残障人士、扶贫开发对象、生态移民、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特定人群逐步实行免费职业教育或培训。
第四章 高等教育
(十三)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布局结构。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支持民办高校发展,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力争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大政策、经费支持力度,改善现有高校办学条件,促进高校内涵发展。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加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力争2020年,全区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达到3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达到6个。引导高校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实现我区高等教育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四)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实行分类指导,发挥政策指导、资源配置和教学评估的作用,按照“一校一特色”的目标,引导和促进各高等学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合理定位、特色办学、错位竞争、合作共赢。继续重点推进宁夏大学“211工程”建设,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立足医疗卫生和中小学师资人才培养,突出提高宁夏医科大学和宁夏师范学院办学水平;提高宁夏理工学院、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能力;支持北方民族大学建成西部地区民族教育中心;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支持各高职学院围绕行业、产业发展,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
(十五)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严格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积极探索建立资源共享、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遴选、培养机制,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强化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上实现突破,重视发挥自治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作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扎实推进“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强化系统严格的科研训练,逐步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项目资助制,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快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开设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
(十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与服务发展能力。建立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持续投入机制,支持高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特色优势,建设优势学科群,努力形成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各类重点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力争到2020年,建设自治区重点学科5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以上。突出应用研究,加快科研创新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到2020年,在全区高校建成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1—2个,部委级科技创新平台20个,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30个。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的科研体制。加强学术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支持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立足高校资源,办好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积极参与决策咨询;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第五章 继续教育
(十七)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导向为主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大幅度提高继续教育参与率,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继续教育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闲置校舍,举办农村继续教育学校,大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教育培训,鼓励个人接受继续教育。整合培训项目,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培训,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十八)完善继续教育内容和途径。积极发展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扩大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拓展其教育服务功能。以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为基础,办好开放大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扩大开放教育规模,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形成开放式教育体系。
(十九)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工作机制。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统筹协调、政策制定和宏观管理,自治区成立由主要行政领导牵头、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参加的继续教育领导协调机构,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继续教育发展格局。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继续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以党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和科研院所为重点,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加快学习型组织建设。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为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营造良好氛围。
第六章 民族教育
(二十)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按照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优先谋划民族教育、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民族教育、财政资金安排上优先保障民族教育的原则,确保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民族聚居区学前教育,巩固提高民族聚居区“两基”水平,采取支持民族地区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办好民族学校等特殊政策,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与少数民族人口自然比例相当。
(二十一)加强骨干学校建设。注重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实施好二期“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不断改善项目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项目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发挥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和宁夏育才学校办学模式的示范作用,扶持回族聚居市、县建设民族职业教育院校或职教中心;重点建设宁夏大学民族预科学院,不断争取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
(二十二)打造民族教育优势品牌。重点支持宁夏大学外语学院、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同心阿语学校阿语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培养阿拉伯语人才,把我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阿拉伯语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阿语商贸服务专项专业技能考试试点单位;引导学校形成鲜明的民族办学特色;实施少数民族重点专业支持计划,从办学经费、师资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支持高校加强阿拉伯语、清真食品加工、穆斯林用品生产加工等民族专业品牌建设;支持高校与中东穆斯林国家合作办学,培养面向世界穆斯林国家的对外商贸和交流人才。
(二十三)增强民族团结教育。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国家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深入开展维护祖国统一、热爱祖国和“三个离不开”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力培训民族团结课程教师。建设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夯实民族团结基础,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第七章 素质教育
(二十四)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切实把德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创优精神。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文明礼貌和国防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将德育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加强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注重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完善德育工作者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宁夏特色、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深入开展创建“德育示范校”、“和谐校园”、“书香校园”等活动,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校园童谣传诵等活动,加强传统文化和宁夏区情教育。强化学生德育实践,倡导志愿者服务并使其制度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全面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二十五)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深入实施“全区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落实国家关于体育、卫生、艺术课程的规定和要求,保质保量地上好体育、卫生、艺术课。建立健全青少年学生体育竞赛和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制度,落实高校和高中阶段学生军训制度,积极推行在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加强学校体育、艺术设施建设,配齐配好学校体育、艺术设施和器材。在全区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和公告制度,到2020年,使全区90%以上的学生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及格以上标准。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普及艺术教育,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开课率达100%。注意用眼卫生,培养正确的坐姿和读姿,坚持做好眼保健操,预防少年儿童近视;积极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等青少年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保证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体检。切实加大对学校食堂、饮用水设施、厕所等的改造,按照规定建设卫生室,并配齐配足卫生器材和中小学校医或保健教师。积极推进宁南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早餐计划,并逐步扩大覆盖面。
(二十六)构建现代课程体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按规定开设科学、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推进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保证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自主选择空间。职业教育课程要注重造就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培养。高校课程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形成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教学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开齐开足规定课程。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到2020年,建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基础教育实现学校、学科、内容全覆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分别建成一大批网络课程。
(二十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注重学思结合,改进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着力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关注拔尖人才个性特征,促使更多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科学制定学校和教师工作评价标准。
(二十八)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考试管理,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间的沟通和协作,引导社会正确理解和评价教育,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把“减负”贯穿到教育教学和校内校外各个方面,从小学做起,逐步拓展到中学,全面落实“减负”有关规定。规范社会教育机构办学行为,引导家庭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人才观,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学习生活。尊重和保护孩子有益的兴趣爱好,充分保障孩子的休息时间。加强少年儿童心理辅导,各学校要逐步配齐专兼职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上进、健康成长。
(二十九)形成推进素质教育合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教育部门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责任与保障机制,不得以任何形式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认真做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要把校外活动场所作为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的重要基地,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功能。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部门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及家长形成科学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评价观。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要经常性地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一律免费开放。
第八章 体制改革
(三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自治区统筹规划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开展教育改革试点。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我区实际,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标准、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建立以县为主、县乡共管、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完善自治区政府统筹规划实施、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以市县为主、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完善以自治区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在加强自治区统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作用,对教育发展进行宏观管理,切实减少对学校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责任。完善教育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应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设教育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平台,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决策和改革发展服务。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与途径。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问责机制。
(三十一)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推进公办学校多形式办学。探索让部分中小学校优秀校长及团队管理多所学校,支持公办学校之间组建教育集团,改造薄弱学校,扩大优质资源。推动公办职业院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支持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
(三十二)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促进民办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培育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民办学校。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及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及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和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规范民办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确保民办学校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完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强化对民办学校的督导评估。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理顺党组织与决策机构的关系,保证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在民办学校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三十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有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高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高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办学。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坚持和完善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民办高校督导专员制度。探索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重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健全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发挥教代会、学代会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中的作用,建立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和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健全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建立和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校务公开。
(三十四)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实行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招考办法,逐步形成招考相对分离、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注册入学。逐步实施普通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入学考试。鼓励普通本科院校以统一招生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面试或者测试等结果选拔人才。规范艺术、体育类专业自治区统考和学校考试办法,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和公信力。改革研究生招考办法,强化创新能力考察,发挥并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建立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完善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破格录取、定向录取等方式,增加考生选择机会。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行信息公开透明,维护考生权益,促进考试公平。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完善考试招生政策,规范加分政策,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三十五)加强教育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支持我区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与发达地区间的校级交流合作,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重视加强与中东阿拉伯等世界穆斯林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加大引进国内外智力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提高高等学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比例。加强和改进外语教学,提高师生在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中的外语运用能力。积极争取永久性承办中阿大学校长论坛,提升我区教育的影响力。支持高等学校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学生互换、教师培养、合作办学、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支持宁夏大学办好孔子学院,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和“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扩大我区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规模。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强化对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督与管理。鼓励具备资格的高等学校接收来宁留学生,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充分利用海内外教育项目发展我区教育事业。
第九章 教育资源配置
(三十六)强化资源配置统筹。进一步加强自治区对城乡教育发展及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统筹力度,建立健全全区统一的学校布局调整机制,统筹全区学校布局调整;加强教育移民过程中,人口迁入地与迁出地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统筹力度;对涉及全区性的工作部署,由自治区统一规划,市、县(区)按职责分工实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为自治区总体战略部署提供服务。整合优化各类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做大、做强品牌。
(三十七)健全资源配置机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按照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沿黄城市带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在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把教育移民和学校布局调整纳入战略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优先规划、优先安排、优先保证、优先建设。在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等各类教育重点项目的实施中,向移民地区倾斜。加快南部山区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整合、优化南部山区县域内教育资源,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构建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城市支援农村、川区支援山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三十八)发挥资源配置效益。通过各类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切实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形成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扶贫开发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格局,方便移民群众就近接受教育;改善办学基础设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技能致富”计划,加快南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第十章 重点项目和改革试点
(三十九)实施教育重点工程。
——实施学前教育发展与普及工程。实施县、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项目,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
——实施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在建设用地、校舍面积、条件装备(含场地)、师资配置、公用经费等方面标准化办学。保证每个县(市、区)有1—2所标准化普通高中,扩大优质高中资源。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依据新的抗震设防标准和综合防灾要求,认真实施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的改造规划,加大力度,力争在国家规定的时限内,全面完成改造建设任务。
——实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改善边远农村教师住宿和生活条件。
——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后劲。
——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重点特色学科工程。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自主创新和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
——实施基础教育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工程。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施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实现全区独立设置的民族中小学全部标准化,加快民族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养步伐。
——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提升特殊教育办学层次,增强发展基础。
——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重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和中小学骨干教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高等教育骨干教师和创新团队的培养。
——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重点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管理应用水平。
——实施教育移民工程。利用中职教育和东西部合作联合招生,区内山川共济等措施,使宁南山区学生到异地接受优质教育,并稳定就业。
——实施教育惠民工程。通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中职学生免费教育计划”、“宁南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补充计划”、农村地区学生“安全寄宿计划”等项目的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十)组织实施改革试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开展农村学前教育机制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改革、探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基础教育质量检测机制改革、宁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等8项改革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确保我区教育体制改革的平稳顺利、富有成效。
第三部分 保障机制
第十一章 教师队伍建设
(四十一)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师德考核标准体系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积极宣传优秀教师,树立典型,弘扬先进。
(四十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培训计划,依托高校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建立区、市、县(区)三级骨干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加强教师教育,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加强教科研工作,健全以校为主的教科研制度,提升校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依托区内外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职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交流制度,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到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师生比力争达到1:20,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5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利用“中青年骨干教师进修计划”、高校对口支援、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等各类资源,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完善吸引海内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政策体系,为高校集聚学科领军人才。
(四十三)提高教师地位待遇。落实教师绩效工资,不断改进绩效工资发放办法,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建立自治区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定期健康疗养制度和体检制度,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继续实施自治区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经常性评选表彰工作机制,适当提高特级教师的评选比例,建立优秀教师津贴制度,对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
(四十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认真执行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录用全区统筹机制。积极做好国家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定向就业安置工作,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同一县(市、区)域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隶属关系,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根据班额、生源等具体情况,调整和使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落实幼儿园教师编制,建立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实行园长和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加强区内幼儿师范学校建设,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按照教师配备标准,足额配备特教教师。加强体育、艺术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体育、艺术教师。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评价体系,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应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退出机制,有计划地将一部分小学教师分流到学前教育。
(四十五)重视校长队伍建设。严格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提高校长队伍管理水平。完善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理顺校长管理体制,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校长一般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提名、考察或参与考察,按干部管理权限任用和聘任;其他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实行校长任期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轮岗交流制。建立完善校长监督、考核、奖惩、培训机制。
第十二章 教育经费
(四十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各级政府要把教育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保证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且每年财政超预算收入部分优先安排教育支出;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并专项用于教育,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安排使用意见。在保持原有投入渠道和投入规模的基础上,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规范和完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设实行规费减免。根据事业发展和群众承受能力,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学费标准。完善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对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予以扣除。
(四十七)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各级财政保障范围,实行预算单列。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以财政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大幅度提高财政投入水平。加大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投入机制,继续实施高等院校农林师范类专业学生学费减免制度,逐步化解高校基本建设债务。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各类教育资助制度,扩大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覆盖面。健全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监督,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四十八)增加教育发展专项经费。从2011年起,新增县、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专项经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专项经费、基础教育教科研成果奖励专项经费、教育督导专项经费、高等教育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体育艺术“2+1工程”专项经费等,提高高等教育专项经费、中小学师资培训经费标准,并随全区经济发展逐年提高。
第十三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四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更新和完善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所有学校以不同方式接入互联网。继续推进农村远程教育。加快多媒体终端进教室的普及,逐步实现“班班通”。建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协调一致,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体系。
(五十)加快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与信息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化学习支持系统,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数字化教学、学习资源网建设,引进国内优质数字化资源,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建立基于网络的政府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教育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五十一)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着力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营造积极健康的网上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学习。重视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共享,形成高效、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十四章 加强组织领导和依法治教
(五十二)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自治区政府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纲要》实施的组织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密切协作,切实履行责任。建立教育发展问责制,将《纲要》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政绩考核范围,作为专项内容进行考核。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并充分听取政协及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市、县(区)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围绕《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制定本地、本校的实施方案,确保落到实处。广泛宣传《纲要》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纲要》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五十三)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自治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教育发展的法规和规章。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并将教育法律法规列入普法教育范围。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及时查处各类教育违规违法行为,建立规范教育秩序的长效管理机制,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学校要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开展普法教育,强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经常性的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完善校园安全保卫措施,坚决消除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
(五十四)健全教育督导制度。进一步加强市、县(区)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建设,推进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建立督学选拔聘任、督学资格认定、督学责任区和跨责任区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教督学、监督与服务指导并重,加强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特别是教育投入情况的督导。开展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督导,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督导机制,丰富和创新督导内容。建立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
(五十五)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全面加强和改进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积极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中小学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着力扩大学校党组织工作的覆盖面。做好学校发展党员工作,创新学校党组织工作方式和党员教育方式。加强党员培训工作,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方法。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积极构建符合教育系统特点和规律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